网站首页 资讯 热点 行情 地区 推荐 民宿 酒店 家居 度假 滚动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对大刘影视化作品的评论观察与一些好现象

2023-01-30 16:06:05来源:哔哩哔哩

最近一段时间大刘的影视化改编作品接连上线,我刚看完了《球2》,借着想抒发感想的这股劲头,试着写下这篇专栏,加入当前网络上的大讨论中。

还是先和以前一样,谈谈我对目前几部作品的主观评价。

电视剧版《三体》我个人是最喜欢的,红岸和三体游戏的部分目前还原得都非常棒,现实部分增加的内容比较多,有些内容比如“十个人”和记者等一部分是出于影视化改编的需要,另一部分则得看后续这些角色实际在完整剧情中起到的作用才好评判。在主角汪淼身上增加的人物塑造内容我认为是神改编,就这段足够把《三体》剧在我心中的评价提到很高的位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球2》说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当之无愧,但只看故事方面的话,《球2》给我的震撼是不如《球1》的。作为一个以对抗灾难为背景的故事,三条线的主角都缺乏在对抗灾难过程中本性上与故事主题相关的转变,图恒宇线稍微好一点,但图恒宇这个角色作为主角,他在对抗灾难上显得太被动了。图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女儿,影片对于这种亲情的描写有余但对于这种亲情如何成为图对抗灾难的动力却说明不足,以及马在生命的最后对图所说的话对他造成的改变也表现不足,这就导致部分观众会对图这个角色的理解产生问题。我有一个朋友没有看彩蛋,看完电影还以为刘德华演的是反派,这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

网飞《三体》,还没出暂时不评价,但我是不抱期待。

至于剩下的那个大家都懂,我就不浪费时间评价了。

然后这段时间关于这几部作品的讨论有几个很有趣的现象想和大家聊一聊。

我有个同事在加拿大读的编导专业,《球2》出了之后他也有和大学同学讨论过这部电影,据他所说,美国人对这部片子最破防的点有二,其一是周老爷子这个角色,其二是《球2》的内核与美式英雄片有相似的地方,但美国现在能讲好这种内核的片子已经很少了。周老爷子这个角色美国人受不了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外交也不难理解。而关于第二点的“内核”其实就是很经典的“为什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球2》在对这个问题作出的探讨上确实做得还不错,至少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与家人、与后辈的牵绊,二是问题会累积,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大家都得死”。我的理解是美国人对别人把他们以前擅长的套路玩得很溜,并且自己越玩越烂的状况感到不快,而且即使《球2》已经比较克制,但以前总是让黄种人担任的“压力怪”位置,这次换成让白人来当仍然刺激到了一部分人敏感的神经。

再就是在国内的讨论里观察到了好的现象。不只是三个对比鲜明的例子让普通观众也能无比清晰地认识到改编作品的上下限以及差距能有多大,不少观众还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诸如影视化改编的难点、对路人观众和原著党的照顾问题、文化输出以及什么是“中式作品”。有些话题我以前也在动态里和大家一起讨论过,关于这些话题,我现在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早几年在网上观察类似的讨论很多人的观点完全不是现在这样,比如有人质疑一些作品的内核有问题,得到的回复往往是“你想多了,作者没有想这些”,“谁会被这种东西影响啊”。但现在有艺三导演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大家面前了,他有很大概率确实没想那么多,但可怕的正是这里,他在创作上的思考方式已经完全被文化垃圾给覆盖了,提到科幻脑子里除了“末日废土”和“赛博朋克”就没有第三个选项了。这种创作者虽然并没有主动想表达什么,但已经被调教成了完美的文化垃圾生产装置。这也是“文化输出”值得警惕的地方。并且,越是文化产业强势的国家对这个越是警惕。最近讨论《三体》的热潮正好有不少人科普了美版《三体》的故事,相信不少人也从中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由上面的话题延伸,有一个问题我想和大家一起思考。大家都知道一个故事要有主角已经基本成为了故事创作的定式,那么如何让故事在塑造好主角的情况下避开“个人英雄主义”的内核表达?我觉得这是“中式作品”可以探索的一个方向。

最后谈谈我对“观众与创作者,哪个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更大”这个问题的看法。显然,二者是不断互相影响的,好的作品可以提高观众的认知水平,就像这次关于大刘影视化作品的大讨论一样,观众的需求又会反过来影响创作者的创作方向。但在这之中,我认为更加重要的还是观众,创作者也是从观众中诞生的,更高的观众水平不止影响市场,也能让创作者的初始水平更高,并且当观众的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后,靠着作品之外的手段获得成绩的“艺术骗子”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这也是我做科普的初衷之一。

化用马老师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吧——“没有人类欣赏的艺术毫无意义”。

标签: 改编作品 文化产业 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

[ 相关新闻 ]